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节(1 / 2)





  “杀”。

  这也是库纳去见佛祖之前听见的最后一个字。

  恶狠狠的光头,这是大部分士卒给天竺僧人的定义,和大晋国境内的苦行僧不同,天竺僧基本上都是青壮年,为了躲避务农才作为僧人住进寺庙里,之所以他们一路行来遇到的抵抗都很轻微,也有一部分因为这个,年轻人不愿意保家卫国,躲在寺庙里享受供奉,大军到来之后也组织不起像样的反抗,反而关闭寺门,掩耳盗铃。

  卫青思考过要不要攻打寺庙,一方面来说这些藏污纳垢的寺庙确实惹人生厌,还有一方面,寺庙里躲藏着大量青壮,是个不安定成分,这时上报朝廷也不现实,最终他决定听从斛律文飞的建议,打。

  遍布佛国的天竺之地,最多的就是寺庙,基本上三五个村落集中起来供养一个寺庙,在大晋还有一项行善积德的遮羞布,而在佛教发源之地,僧人们就简单粗暴地多,他们直接告诉信众捐钱就能获得来世的富贵,捐得越多,来世命就越好。

  所以天竺的平民都很穷困,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僧人吃饱喝足,一旦有人流露出不愿意捐钱的念头,僧人就会上门,说是度化,实际上就是不让人去劳作,关在家里,等他愿意捐钱了,就是想通了。

  攻打寺庙不是一件容易……好吧,确实很容易,僧人们只要确认“魔鬼”人数众多,并且浑身铁甲,一刀下去就能要人命,敢于反抗的人就少了很多,大部分的僧人会躲藏在寺庙各处,也有跑回家里去的,基本上组织不起正常的反抗军。

  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大将军这些日子都有些怀疑人生了。

  姬越对此却没有半点意外,唯一让她觉得不痛快的是卫青总是以大局为重,不愿意大肆杀戮,在她看来很多寺庙都适合屠杀一空,卫青却极少这么做,最狠的一回,也不过是把一个类似匪寨的吃人寺庙屠干净了。

  用小v的话来说,卫青的打仗方式有点不对她的胃口。

  姬越准备过一段时间再弄一两个将军来,最好是那种杀人如麻的,有屠城经历的,透着纸都能感受到冲天杀意的,这样的武将才适合给卫青做副手,斛律文飞这种老政委,在姬越看来适合去练兵。

  可惜她现在手中无人。

  姬越盖完最后一章,把等候在外的白起和窦英叫进来,简单询问了一下,得知白起是为了一宗杀人案而来,窦英则是想和少府当面沟通一下水车的实际应用。

  姬越很快把窦英打发去见诸葛亮,看了看白起,忽然叹道:“可惜大将不嗜杀,廷尉不远征。”

  白起很快反应过来,应当是天竺前线让陛下不满意了,他想了想,答道:“臣愿为陛下出征。”

  姬越差点就笑了,摆摆手,说道:“廷尉忠心,朕知道。”

  白起叹了一口气,他是真的愿意为陛下出征。

  第51章 公狐狸

  从抵达天竺到彻底征服天竺, 卫青率领的大军只花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天竺的青壮僧人基本上都被抓了俘虏,根据姬越先前就定下的旨意, 这些人会被带到田地里强制劳作。

  天竺之地多干旱,种植的基本上都是小麦粟米还有一些番邦作物, 较为贫瘠,每年都会饿死很多人, 倒不是地里出产的作物无法供应需求,而是大量的粮食都被贵族和寺庙收走转卖西域, 甚至有很多人坚信饿死之后可以进入满是金银琉璃和玛瑙的极乐世界。

  这种宗教洗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让愚民意识到自己的愚钝是不可能的, 姬越从一开始就打算好了在这些打下来的地方同样开办官学, 直接放弃过了年纪的愚民, 收孩童入学,教导经由她自己改编的新儒学, 从根本上开启下一代民智,以便统一文字和语言,真正将这些地方纳入晋国版图,像武帝对待柔然郡一样。

  改编新儒学是姬越在做太子时就有的想法,一门学说必然有精华有糟粕, 儒生们一昧坚持圣人无过未免狂妄, 至少在姬越看来, 儒学有问题,有很大问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错, 但过于强调规则, 影响变通, 并且孔圣人本身是个男人,他自己本身可能只有一点轻微的男尊思想,但经过代代儒生润色补全之后,已经形成了极为严重的男尊女卑风气。

  从“男女各司其职”到“夫为妻纲”再到“三从四德”,这是一个不断压迫不断进化的过程。

  如果儒家独大,这还不算什么,规矩习惯了就好了,但如今晋国是以儒法两学治国,法家虽然有时候显得不近人情,但因为和儒学多年来的对立,导致基本上儒生有的臭毛病法学生都没有,也导致在婚配市场上,相同条件的儒生竞争力是远远不如法学生的,不止如此,儒生甚至很难找到门当户对的妻子,因为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没几个女郎愿意去过举案齐眉的生活。

  儒生推崇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什么是举案齐眉?就是妻子把食盘举起来,到齐眉的位置,这样端饭给丈夫吃,显得恭敬,姬越估计这样的位置人应该不是站着的,而是屈膝或者跪着的。

  哪个好人家愿意让女儿过一辈子这种日子,就是很多大儒都比较倾向于把女儿往法家去嫁。

  婚姻的不幸导致儒生在叫嚣这一节上很有心得,一旦有事,儒生就会跳得很高,姬越先前准备好的最后一波钓鱼,也是打算好了从儒生入手。

  姬越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将原先关在宫中的一批知晓她身份的宫人放归,有不愿意离开的就留下,这一批定下的放归名单共五百人,愿意留下的不到二百,都是阉割过的宦官。

  姬越不喜欢宦官。

  包括顺意,如果不是在宫里伺候了一辈子,也算是看着她长大,她是不会用的,宦官身上会有一股萦绕不去的尿骚气,这是阉割太狠造成的后遗症,宫中用宦官是因为很多繁杂事务由女子来做太过劳累,用男人又担心管不住下半身,就有小机灵鬼想到了阉割男人来用。

  在更久远一些的部落时代,一个部落被攻破之后,女人会顺理成章给胜利的部落生儿育女,原本的男人就会被阉割,一方面保证他们不会继续繁衍儿女,另一方面男人在阉割过后会显得柔顺听话。

  姬越登基这两年都没有招宦官了,一是宫中人手够用,二是她琢磨着什么时候把宦官制度废了。

  残人肢体是天子才有的权力,天子不想残了,谁也没有置喙的权力,包括儒生,儒生都不敢在这个上面跳。

  时近九月,暮秋将至,明光宫的琉璃瓦上都开始结霜,比起早早把自己裹成团的魏悬,韩和每日来点卯时仍然穿着风流不羁的宽袍大袖,朝廷官员有配发的秋冬官服,但其实除了寒门子弟会把自己穿得整整齐齐,大部分的士族是随意穿的。

  韩和一进明光宫就被姬越传唤到正殿去了,暮秋还不到点炭盆的时候,姬越两只手放在外面有些冷了,韩和这个人形点读机一来,正好让她解放双手。

  韩和小心翼翼地打开奏牍,认真地给姬越念。

  姬越务实,经历了两年君臣磨合,如今各地呈报上来的内容已经少去很多废话,基本上都是有事说事,大到府库军备,小到秋收农事,姬越都会一一批复,韩和每念完一本,无关紧要的就放在左手边,等姬越动笔时添上一句已阅,重要些的放在右手边,姬越听过的内容都会记得,到时候看个开头就知道是什么事,也省得费力去看。

  听着听着,姬越有些犯困,就让韩和退下,换魏悬来,韩和的声音虽然悦耳,但太过温柔,不适合在犯困的时候听。

  韩和有些不甘愿,却什么都没敢说,放下手中的奏牍,和魏悬擦身而过的时候,故作不经意翻了个白眼。

  如果不是踩脚太容易被陛下发现,他非得踩折魏悬这只公狐狸的蹄子!

  韩和的针对在魏悬看来并不是莫名其妙,臣子如妃子,两个人职务相同,必然有竞争,虽然他极少特意出风头,但陛下显然没有对韩和太过青睐,基本上传唤他的次数跟韩和四六开。

  他不争,但也不代表就怕了韩和。

  魏悬昂首从韩和身边走过,行礼过后,微微低头立在姬越桌案前不远处,正冠肃容念起奏牍来。

  狄仁杰在第一次入宫之后又来过几次,他这个人观察十分细致,先前在国子监时就因为那熟悉的机制而起过怀疑,但在见过姬越之后又自己打消了,无他,姬越看上去符合一个年轻帝王该拥有的一切特质,稚气,锐气,锋芒毕露。

  后来有一次看到姬越是这么用侍读官的,半点怀疑都没有了。

  魏悬去了多久,韩和竖着耳朵听了多久,发觉自己一共读了十三本,而魏悬整整读完了五十二本,这个账他记下了。

  回到韩家时,韩和迎面正好撞见白起回家,他对这个大哥是有点怕的,低头行了个礼就顺着墙根溜,但溜到一半忽然又想起自己侍读官的身份,不自觉又把头抬起来了,见白起连一眼都没看他,自己憋了一口气。